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8日 24.5°C-27.1°C
澳元 : 人民币=4.83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2017-02-07 来源: 新京报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1点击新京报关注猛料最多的公号!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2


2017年的新年,我们出发,回到故乡。日复一日的忙碌停住脚步,时光与回忆短暂接续。


让我们记挂的是,在城镇、在农村,在故土乡情的牵绊中,那一张张热情洋溢、又或饱经风霜的面孔,时刻诉说着小人物与大时代的故事。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信仰?经历着怎样的生活、命运?他们的人生,又是如何与波澜壮阔的时代发生勾连?对于2017,对于未来,他们有着怎样的心愿和期许?


作家奈保尔曾说,每个故事,每个人,都如盐般微小而珍贵。他们就是时代的“盐粒”,书写他们,就是书写时代的味道。


春节期间,新京报推出“记者还乡系列报道”,来纪录他们与这个时代的故事。


乡念,我们在家乡,相见,怀念。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3

李殿业扎根新疆34年,离家1900公里,异乡已变家乡。


红白双色萝卜、土豆粉、肉、豆腐分别炒过,一层层铺在淘来的瓦锅中,淋上汤汁,置入炭火,散发着炝灼的醋香味。


“大功告成!”厨房里,堂哥双手一挥:“这叫暖锅,我们小时候过年才能吃上。”


这是大年初三、我等了三个小时后,堂哥从单位匆忙赶回来为我做的一道“老家菜”。


乌鲁木齐的城市家庭,家家户户都是集体供暖、煤气炉灶,炭火反而不易寻得。


堂哥催侄子取来炭火,生在楼道里的铁盆中。还嘱咐嫂子:“开个门缝看着,别把啥点燃了,我个管消防的,把火点着了,还不把人给笑死。”


“拍张照发到群里。”掏出手机,堂哥黝黑严肃的国字脸上露出顽童般的笑:“那些老乡们可馋。”


他所说的老乡,是和他一样在甘肃庄浪出生、现而今在新疆乌鲁木齐生活的人。过年,上百号人在微信群里抢红包、转“社火”,用着家乡话拜年,堂哥对着手机屏幕傻笑。


有时候,幸福莫过于同一个家乡的人坐在一起,说着小时候的故事和现在的变化,这是他们维系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的纽带。


离乡34年的基建兵,愿做一生好警察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蓝塑小本子


堂哥李殿业与老家的纠葛,用嫂子的话说,根深蒂固。


和我们这些新疆土生土长的兄弟姐妹们不同,堂哥18岁参军才到新疆。


那是1983年,正处在中国城乡迁徙的第一批浪潮。迅速生长的新疆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国各地人口聚集。


照片里的堂哥留着稍长的偏分头,“《上海滩》里许文强的发型。”堂哥说。当年他高考失利,又不甘心回家务农,新疆征兵的宣传单拿在手里时,他犹豫:“新疆那时我们叫口外,就跟外国一样,远得很。”


不算从村庄到省会兰州的路程,1900公里的兰新铁路线,是堂哥心中,家乡与生活的距离。


送行的村口,一辈子没哭过的老父亲掉了泪,堂哥把随身的蓝塑小本子上的两行字描得粗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4

李殿业离家入疆时的笔记本。


他成了驻守新疆的一名基建工程兵,同批战友哪来的都有,山东、河南、四川、江苏的最多,喊人名的时候,家乡是最方便的识别码。


新疆海拔高、冬季气温低,架桥、修路、建水坝,一般人上不去,必须部队去修。堂哥怕给家乡丢人,干活都是抢着干。多年前的寒冬腊月,站在齐膝的水泥中抢工期。现在,53岁的他每天走路都要戴着护膝。


“有没有后悔过?”我问他。


“也有。”他托着下巴想了一会儿,说:“那时候真苦,我们在库尔勒和静县外面驻扎,风沙把压着帐篷这么大的石头都吹跑了”,他两手与肩宽比划了下:“吃饭吃到后面,碗底一层沙子,一个山东来的战友当时就哭了。在伊犁,早上起来,门就推不开了,外面的雪下到大腿根,哼哧哼哧把雪扫完,抬头一看,周围荒凉得连个人都没有,语言又不通,那时候就特别想回……”


话还没说完,堂哥又笑了起来:“苦是苦,但大家在一起,还是很开心的。”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5

1986年,李殿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某团修筑天山公路。


经济特别困难的年代,快乐是很简单的,想吃肉,发的皮靴大衣不穿,拿去跟少数民族换鸡换鸽子吃,在一起很有乐趣。


堂哥还留着那个蓝塑小本子,我看到他写的一首小诗:“洋流飞卷尘扑面,新兵颠插哭声连,三月训转精神震,天山深处将献身。”翻过页去,是一篇剪贴的文章,名字叫《支柱》。


缺席的年夜饭


现在,他是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处的消防监督员。


兰新铁路线成了堂哥最熟悉的地方,在乌鲁木齐铁路局管内,他分管着新疆经济命脉“一黑(石油煤炭)一白(棉花)”的运输安全,还有旅客列车的防火安全工作。


因为春运,今年的年夜饭,堂哥毫不意外地缺席了。


“你哥三十几年就没在家过过年。”嫂子端水时娇嗔地向我抱怨。


“你嫂子去年还被评为‘好警嫂’,嘿,支持警察工作。”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6

消防监督员李殿业正在查看待运棉花安全情况。


每年唯一的年休假,他都用在了回老家探望上:“要说有遗憾,就是老家还有个90岁的老母亲”。


“老父亲已经不在了,老母亲血糖爆表,卧病在床,没人照顾,看了心里酸楚得很。”想起牵挂,堂哥神情黯然,低眉许久:“没办法,就是从古到今人们说的,忠孝不能两全”。


算起来,堂哥来新疆已经34年。口音变了,儿子大了,兰新铁路线的那头是对根对祖的念想,这头的新疆,早已从异乡变成了家乡。


不止堂哥是这样。老乡群里,“咬牙上新疆”的老谢、老毛、老万、老梁还有老孔,如今都定居乌鲁木齐,在机场、教育局、旅游局、民政局等地工作或做着生意。


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其他城市一样,新疆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并行,来支援建设的人开始享受成果,想要入疆赚钱的人也得偿所愿。无论他们自己还是后代,家乡这个词都在发生着异变。“你哪人”不再那么清晰和明确,“你在哪”反而更为重要和纯粹。


在新疆,初一的早饭,甘肃人一定要吃长面,四川人要吃元宵,到山东人家里去做客,非饺子莫属。更有特色的是民餐的加入,我们家里初一的早餐一定是羊肉丸子汤。


堂哥招待人的,正是给我做的这道“老家菜”暖锅。


“怎么做,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但他还是年年做。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7

堂哥在办公室。



小绿谷的声音


“今年不行了,今年乌鲁木齐所有公务人员都要值班,没时间做。”暖锅还没吃,堂哥拿起帽子又要接着去值班。


我跟上了他:“你们除夕咋过的?”


“额…额…我们除夕举行了拔河比赛。”


“照片哪?”


“哎,照片咋不见了。”站在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处门口的信息牌前,堂哥拿着手电筒试图给我找出除夕当天的情景。


院里,四个特警正在打篮球,天色将黑,堂哥值班要到第二天早上的11点才能下班。


不到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两张办公桌,一张绿色单人床,床头挂着五六件衣物,都用塑料套了起来防尘,洗漱用品和厚厚的夜巡衣摆放在一旁,如果半夜有事,他需要穿着这些去工作。


堂哥进屋放下对讲机和公文包,吃了几颗胃药,开始对我答疑解惑:“这个时节,警察都必须在岗位上,除非人累倒住到医院里去。”


“真有累倒的?”


“真有。”


“除夕那天我回来,去买烟花要身份证,去加油要身份证,去超市买东西要安检,进自家小区还要查后备厢。”我故意打趣堂哥:“还是老家好吧?”


“那是你们内地人、离新疆特别远的人的想法。”堂哥认真地说:“我认为,新疆这些都是暂时的。我现在非常喜欢新疆,我由于工作性质,基本上全国各地我都转了。新疆的人比较好,豪爽好客,气候也比较习惯,就是儿子以后去内地了,我还是会在乌鲁木齐生活。”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8

2017年2月1日,堂哥在检查将要运输的棉花。


堂哥给我讲了个深埋他心中的故事,那还是他在伊犁当兵的时候,有天他从天山修路下来,一摸口袋,没钱坐车回部队了。


他就背着行军背包坐在路口,眼看天快黑了,一个比他大二十几岁的大叔正在附近开餐馆,他走来问堂哥:“你个兵娃子坐到这里干啥呢,是不是遇到啥困难了?”


堂哥不吭声,想实话实话吧,怕给部队丢面子,不说吧,又回不去。墨迹了半天,还是说了。大叔把堂哥领回家:“你就住我这,明天再找车送你回去。”


“那时候的人就那么朴实。”堂哥说,那是他在新疆的第一个恩人,以后他每回伊犁,都要去找那个恩人的下落。


告别了堂哥,我来到不远处乌鲁木齐小绿谷公园里。为了迎接春节,公园里砌了不少冰雕,霓虹灯光一路通往山顶的一座冰雕宝塔。站在“维泰大桥”下面,一分钟内,周围路过的游客,有说着维吾尔语的,有说四川话的,有喊着河南腔的,南腔北调如此集中,告诉我这里是新疆,我们是如此的不同,但我们又没有什么不同。

同题问答


新京报:现在对你生活满意吗?


李殿业:满意,非常满意,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各方面,还是感觉自己为社会作了一点贡献,在退休之前的这几年,一定会像当初一样,不改初心,保持好警察的本色。

新京报: 当下最珍惜的是什么?


李殿业:就是我警察的这个身份和荣誉,争取做一个让周围人看着顺眼,自己也问心无愧,大家伙儿也觉得这个警察还行,做到这样子,这就是我的心愿。

新京报:2016年,你有什么变化?


李殿业:2016年我们工资涨上来了,生活比原来轻松一点,我儿子也参加工作了,就算把我这个做父亲的对他的希望也实现了,这一年对我来说,是有纪念意义的。


文|新京报动新闻 李戈戈 编辑|李天宇 摄影|新京报记者李戈戈 校对|陆爱英


好文荐读:

深挖北京三大涉黄俱乐部背后的小姐产业链

城管大年初三上街撕“福”,是不是管得有点多

宁波老虎咬人事件:令人悲怆,也请敬畏规则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9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10

本文部分内容发自新京报公号“剥洋葱people”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家乡的暖锅菜,为何怎么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 记者还乡 - 11

原创声明:本文系本站原创采写/编译整理/读者来稿,欢迎转载!转载时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