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9日 17.9°C-21.1°C
澳元 : 人民币=4.82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2023-09-28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今天的河北省馆陶县城在三国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也是阳平郡的郡治所在。阳平郡设于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撤销于隋开皇初(581年始),共存世360年。不过对于阳平郡何时治于馆陶县,在历史记载中却有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在魏文帝黄初二年就在馆陶县置阳平郡;另一种意见认为阳平郡初置于元城县,五胡十六国的后赵时期,阳平郡移治于馆陶县。

从魏文帝黄初二年到后赵,有120多年的时间,为何有如此多年的误差,究竟是开始就设治于馆陶,还是后赵移治于馆陶呢,这两种说法哪种正确?

要想证明这件事情,其实很简单,把始有阳平郡,以及阳平郡废止后相关史书的记载一一查找罗列出来就可以得知了。

先来看看哪些史书中记载有“阳平郡”,以成书时间线为序:

1、《三国志》,成书晋太康元年(280年)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 1

《三国志》中关于阳平郡的记载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是记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中《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记载:

黄初二年,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

此记载仅有设置时间及置郡名称,但没有显示治所在哪。

《三国志》成书距设置阳平郡时间不到60年。

2、《水经注》,成书于515年至524年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 2

《水经注》中关于馆陶县是魏阳平郡的记载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其《卷九·淇水》记载:

白沟又东北径空陵城西,又北径乔亭城西,东去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县,即《春秋》所谓冠氏也,魏阳平郡治也。

《水经注》成书距置阳平郡时间在300年左右,和《三国志》比起来,明确记载了阳平郡治是馆陶县。

3、《魏书》,成书于550年至559年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 3

《魏书》中明确记载了阳平郡治是馆陶县

《魏书》是北朝北齐人魏收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书,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历史。该书中《卷一百六上·志第五·地形二上》的司州中记载有阳平郡详细情况:

阳平郡,魏文帝黄初二年分魏置,治馆陶城

《魏书》成书时间比《水经注》稍晚,距离设置阳平郡330多年,比《水经注》记载的更为详细,既有置阳平郡时间,又有阳平郡治馆陶县。

4、《隋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 4

《隋书》中在馆陶县下记载有旧阳平郡

《隋书》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该书成书时阳平郡虽然已经消失了55年左右,但是仍然在《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武阳郡下“馆陶县”中找到了有关“阳平郡”的记载:

馆陶,旧置毛州(屯州),大业初州废。又有旧阳平郡,开皇初废。

《隋书》成书时,以馆陶县为治所的毛州、阳平郡均已撤销,因此该记载中用了“旧”字。

5、《晋书》,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之后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 5

《晋书》中并无明确的阳平郡治所记载

《晋书》是唐代房玄龄等二十一人人合著,该书于贞观二十年由唐太宗下诏修撰。虽然《晋书》是记载的起于东汉末年,止于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中国北方则为北魏泰常五年)的一段历史,反映的时间要早于《水经注》《魏书》《隋书》等史书记载,但该书的成书时间却要晚于以上三书。该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记载:

阳平郡,魏置。统县七,户五万一千。元城(汉元后生邑)、馆陶、清泉、发干、东武阳、阳平、乐平

在该记载中,并没有明确阳平郡的郡治在哪,所辖7县中,把元城县列为了第一个。在古代编修地理志书中,有个未被明确认可的原则,就是在府、州、郡所辖县的列表中,第一个县会被认为首县,也是府州郡的郡治所在。因此编修于唐初的《晋书》中这个记载,就让在唐朝中晚期《元和郡县志》的编修者李吉甫,误认为阳平郡治始置于元城县。

6、《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 6

《元和郡县志》中的馆陶县与元城县

该书《卷第十六·河北道一·魏州》记载:

元城县,魏黄初三年于此置阳平郡。馆陶县,……汉属魏郡,魏文帝改属阳平郡,石赵移阳平郡理此……

此书与《晋书》相比,明确记载了阳平郡最初设置于元城县,而馆陶县则是石赵(即后赵,因国君为石姓,故称石赵)移治后才成为阳平郡治所的。

从以上几个有关“阳平郡”记载的史书中来看,一共有6部涉及到阳平郡,其中3部具体指出了阳平郡治就在馆陶县,其朝代分别是北魏的有2部、唐朝初期的有1部。而明确指出阳平郡由后赵迁到馆陶县的仅1部。从史籍记载的数量这一方面来看,阳平郡治馆陶无疑是最权威的答案。

那么为何后来阳平郡治由后赵时期移治到馆陶的说法却大行其道呢?

这是因为《元和郡县志》关于阳平郡的记载造成的。在我国历史上的地理总志中,《元和郡县志》具有极高的地位,开我国总地志的先河,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它:“舆地图经,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其编写体例对宋代《太平寰宇记》,以及元、明、清各代《一统志》,以及各地的地方志都有着很大影响。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 7

《元和郡县图志》中的图失传于南宋,因此现在只称《元和郡县志》

正因为如此,《元和郡县志》中对于阳平郡治先在元城县,石赵移至馆陶县的结论,引发了后世大面积的谬误,从那之后的无论是全国总志,还是地方志中,都引用了这个结论。甚至连《馆陶县志》也是如此。

先以元城县为阳平郡治,后赵时移治到馆陶的这个说法究竟对不对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以下两点来分析:

1、从时间线方面来分析。对于历史记载,当然是越接近当时时代的越是最真实、可靠的,距离越远则谬误越多。明确记载阳平郡治馆陶县的3部史书,其成书年代均早于模糊记载、明确记载阳平郡治为元城县的《晋书》《元和郡县志》,尤其是明确记载后赵移治至馆陶县的《元和郡县志》,其成书年代距离三国曹魏黄初二年设置阳平郡之时已近600年时间,其记载的准确性比起距离黄初二年仅300多年的《水经注》《魏书》当然相差太多了。

2、从本文所列出历史记载上来分析。对阳平郡治在馆陶县,《水经注》《魏书》《隋书》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而对阳平郡治在元城县,《晋书》的记载没有明确,《元和郡县志》中受《晋书》影响给出了错误的答案。简单对比之下,孰对孰错、孰真孰假,答案显而易见。

《水经注》中的“魏阳平郡治”结论中的“魏”,究竟是“曹魏”,还是郦道元所在的“北魏”

网络上有文章考证阳平郡治是否在馆陶县,其最终结论是阳平郡治所最初在元城县,在后赵时期移到馆陶县。而对于有明确记载阳平郡治馆陶县的《水经注》中“魏阳平郡治”一句,这篇文章中认为:《水经注》所言之“魏”实系后魏,而非曹魏。

之所以说这句话,是想通过说明郦道元所说的“魏阳平郡治”中的“魏”是北魏时期的阳平郡治所是馆陶县,而不是曹魏时的馆陶县,来证明曹魏时期的阳平郡治不在馆陶县,那么就自然在元城县了,从而证实出其文章结论。对于这一点该如何来看呢?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 8

网络中查找关键字“魏”,方便又快捷

对《水经注》卷九进行具体分析,该卷中“魏”字共使用了40个,其中说战国时期魏国的有5个,说三国曹魏的有10个,说地名“魏郡”“魏县”的有7个,有7处引用《魏土地记》记载时涉及“魏”字,涉及北魏的“魏”有7个,仅占整个卷九使用“魏”字的六分之一,如果从这个数据来推断,“魏阳平郡治”的“魏”有很大机率不是北魏的“魏”,而是三国的曹魏。

当然,在《水经注》里也有“魏沧州治”“魏浮阳郡治”的记载,其中的沧州是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置,浮阳郡则是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很显然这两个地方的“魏”就是指北魏。

和这两地相比,“魏阳平郡治”也是“魏+某某治”的格式,相似的词语结构,是不是意味着“魏阳平郡治”中的“魏”也有可能是指北魏呢?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 9

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图》中三国图与西晋图中,阳平郡治所分别在馆陶和元城

沧州、浮阳郡均是北魏时期置,但是阳平郡治不管是在馆陶还是元城,却是有确切证据证实置于汉代,这一点和沧州、浮阳郡是有所不同的,是否还适用“魏+某某治”格式来套用到阳平郡,说馆陶是北魏时期的阳平郡治,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 - 10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对阳平郡治所的标注和杨守敬图相同

其实历史上矛盾的记载,不只是让我们对阳平郡究竟先治于元城还是馆陶产生困惑,就连历史学家也不例外,比如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以及当代的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也对这件事没有研究透彻,这一点在他们各自编著的《历代舆地沿革图》和《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可以看得出来,在反映三国时期的地图上,阳平郡治馆陶县,而在西晋的地图上,阳平郡治元城县,这种矛盾的标注可能也是两位历史学家对历史最无奈的一种叙述方式吧。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