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9日 22.9°C-24.5°C
澳元 : 人民币=4.74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一路向北,中俄万里茶道的前世今生

2022-07-05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5 月 31 日,端午前夕,资江水泛起浑浪,我们拜访了安化江南镇五福宫码头。整个码头只有一个修补台阶的匠人,浪打过来,他不避反迎。就像百年前码头边的先辈一样,迎头赶浪。

百年前的五福宫码头,一头是比肩接踵的茶市,一头是船连船浪打浪的码头。安化黑茶从这里一路向北,顺资江而下,经洞庭入长江到汉口,再继续北上,一路辗转到恰克图。它的终点是圣彼得堡。

这条绵延万里的中俄茶道,开启丝绸之路后横跨亚欧的又一次商业传奇。安化,冲出群山包围圈,在这条通往异域的茶路上开始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世界之旅。

一路向北,中俄万里茶道的前世今生 - 1

起点安化茶路较武夷山缩减 1000 多里

五福宫码头连通的除了泱泱资水,还有安化莽莽大山。在未踏上万里茶道征程前,安化黑茶的命脉在溪河网布的山水之间浮沉。

通道自古就有。宋代 " 开梅山 ",安化置县,广西到京城(河南开封)的驿道改道,途经安化,走的就是现在留存遗迹的鹞子尖古道。从广西出发,经今邵阳过新化圳上(新化属邵州)到安化洞市、江南(安化属潭州)到常德(鼎州)再到京城(河南开封)。这条驿道比途经长沙要近 632 里,是广西到京城最便捷通道,一直沿用到清代。那时,安化还可以通过鹞子尖古道过新化苏溪关,取道辰溪到四川酉阳入川。

虽然当时茶叶已经成为战略物资,边疆地区饮茶成风,但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贸易受政府严格控制。直到北宋澶渊之盟的订立,茶叶才开始进贡辽国,至元代,随蒙古人大举西迁,茶继续渗入中亚及东欧各地。在安化,茶虽比县早,但在宋代,并未出圈。明万历年间,朝廷颁布《安化黑茶章程》,定安化黑茶为官茶,远销西北,茶马互市。这时,中国西南边陲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空前火爆,安化黑茶或许赶上了这次机会,被商队带着,从四川、云南经西藏,一直到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最终抵达西亚、西非各地。但此时,离它频繁出现在亚欧大陆还有很长的距离。

真正改变局面的是两个 " 条约 ":1689 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份条约打开了双方边境的贸易互市格局,使得当时的俄商可以通过蒙古深入张家口、北京进行商贸采购;另一个是 1727 年签订的《中俄恰克图界约》,使恰克图的中方一侧(现属蒙古国),建成了大商贸城,带来了恰克图边贸 200 多年的繁荣。当时茶叶为恰克图最大的买卖,占到对俄商品输出的 94%。早已垄断了中国西部地区商贸的山西晋商纷纷开办分号,最繁荣时多达 120 家。一条由晋商主导,贯通中俄的万里茶道徐徐展开。

晋商频繁出入南中国的中心产茶区,开辟出一条以长江、汉江水系和水路联运的运茶线路。最初,他们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的下梅村出发,沿途穿行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越过蒙古草原,经库伦(今乌兰巴托)到达位于中俄边境(今俄蒙边境)的恰克图。之后,俄方商队横跨西伯利亚针叶林荒原,翻越乌拉尔山脉,经莫斯科抵达终点圣彼得堡。这条茶路从福建下梅村算起,前一段水路加后段陆路,中蒙境内全程约 9500 里,被人们称作 " 万里茶道 "。若再将俄国境内茶道一并计算,全长 18000 里以上。

咸丰三年(1853 年),太平天国运动,武夷山地区沦为战区,茶路中断。但俄国市场对砖茶需求未减,晋商将茶源地转移到两湖,选择安化作为茶路起点。也有学者认为安化作为茶路起点的时间更早。

历史上,安化茶叶运往西北、中亚路线曾有四条,主要以北上汉江,到距离襄阳北 80 公里的老河口,转行汉江支流丹江,在陕南丹凤县龙驹寨上岸,用骡马运往安康,一直西行到距离西安以北 200 多公里的泾阳压砖,再从泾阳启程往兰州运往西北数省,这条线路一直继续到 1938 年。清同治年间 " 万里茶道 " 的起点又转为湖北蒲圻(今赤壁)的羊楼洞。

晋商在两湖地区投资茶叶种植、加工,运茶路程较武夷山减少了 1000 多里。而且茶叶种植、加工、运输、储存所需工具、包装材料等都可就地取材,在当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晋商在江南做出 " 天尖 "" 贡尖 "" 千两茶 "

在江南镇行走,晋商的留痕太多,码头、茶庄、吊脚楼……很容易让人回想过去。

我们在江南镇政府工作人员指引下,找到光明路上德和茶行旧址。它的石库门被荒草掩盖半截,瓦背上长出构树、苎麻。早几年,这里还有人租用制作包茶用的篾制品。如今,部分房屋倾塌,被列入危房,还上了门锁。只能隔着围墙探见它曾有 4 个天井的荣光。随行的工作人员向长安告诉我,辨认茶行大小可以看天井,一般大茶行有 4 个天井,呈 " 田 " 字结构,小一点的茶行有 3 个天井,呈 " 品 " 字形,再小一点的茶行 2 个天井,呈 " 日 " 字,最小的是 1 个天井,是 " 井 " 字结构。" 德和茶行是有 4 个天井的大茶行,它有 13 家名号,还有自己的专用茶码头。" 他指向德和茶行旧址延伸的河边,码头荒草丛生,只露出几级青石板。

一路向北,中俄万里茶道的前世今生 - 2

这是清乾隆末年江南坪本帮茶商王德和建的茶行,曾是晋陕茶商大德诚、裕兴福、魁泰等茶号落脚之处。王德和将家族所有茶行定名为 " 德和某号 ",寓意 " 谋必忠直德为先,轻财尚义和为贵 ",并以此作为子孙后代做茶的茶规。正因为这种精神传承,晋商(曲沃、祁县)才得以与德和茶庄的茶人一起创制出优秀的天尖、贡尖茶,这款茶在清道光年间被纳为贡茶。

旁边是更早建成的良佐茶栈(宏毅茶庄)旧址。相比德和茶庄的荒凉,这里有人气得多。良佐茶栈保存相对完好,石库门额上 " 良佐茶栈 " 依稀可见,它只有两个天井,从远处看,呈 " 日 " 字结构。走进古茶栈才发现,天井已是一片茂盛的菜园,只有天井尽头住人的地方挂着 " 茶香百年 " 的牌匾。原来的茶行,进门第一个四合院大约是主人住宿、洽谈、评茶、收购、结算的地方,还能窥见昔日模样。良佐茶栈也曾是西帮商人在安化的合作伙伴。每年为了迎西客,它都遵循 " 年前接客 "、" 春前定行 "、" 共商进山 "、" 清明挂牌 "、" 谷雨开秤 " 的程序。良佐茶栈的历史远去,如今,第八代传人王军安在旧址上恢复宏毅茶栈名号,经营安化黑茶生意。

成为万里茶道起点后,安化迎来高光时刻。晋商纷纷涌进安化办茶厂、开分号,茶行、茶号最盛时达 300 余家。资江沿岸的小淹、边江、江南坪、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乔口、东坪等成为繁华的茶贸中心。那时,作为安化黑茶主产区与贸易重镇的江南坪,14 个码头沿资江一溜排开,光搬运工都有 500 多人。晋商大德诚(三和茶号)清嘉庆末年来安化办茶,从江南坪边江码头上岸。当时,《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抄本里详细记载了这段水陆路程:从祁县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共行 7 日,陆路计 580 里;从泽州行至赊旗镇(今河南社旗)共行 11 日,陆路计 775 里;从赊旗镇走水路到樊(今湖北襄樊)计水路 345 里;再从樊至汉口,水路计 1215 里;从汉口至益阳,计水路 840 里;从益阳至边江(安化江南镇)计水路 255 里;或不走汉口而由樊至常德,由常德再至益阳,计水路 340 里,再由益阳至边江抵安化境。以上陆路行程总计 1355 里,水路近三千里。如此跋涉,可见当时江南坪的茶有多好。" 三和茶号 " 在百两茶的基础上,还与江南坪边江生记茶行刘姓茶人联合创制出 " 千两茶 "。

" 以前江边很多吊脚楼,也能证明江南坪的繁华。" 喜欢挖掘历史的江南镇人王跃云叹气,只可惜吊脚楼在 1986 年的大火中烧毁了。现在,只有去五福宫码头旁的小街上还能找到一两座。

茶贸频繁的黄沙坪,晋商联姻往事

去黄沙坪时,绯红的残阳倒映在资江水面,和一排仿古建筑的倒影交错,好看极了。站在 " 万里茶道起点 " 大石头旁的老人叹道:" 明天只怕会下雨嘞。" 看云识天气,在百年前的黄沙坪,是每个即将运茶叶出航的商人的日常。而今,成了岁月静好的风景。

和安化资江沿岸其他古茶镇不同,这个曾经繁华的古茶市已经复新,少了历史的沧桑感。在新的黄沙坪古茶市旁,建起了中国黑茶博物馆。隔壁就是清嘉庆年间建的裕通永茶行。茶行正面临街,有修缮过的痕迹。但它整体保存完好,两座四合院对称布局,在天井上空形成 " 日 " 字。院内按功能分为收购房、粗加工坊、拣茶房、材料仓库等,当年茶行繁盛的痕迹依稀可寻。这座茶行是清代晋商、陕商等外地茶商来安化办茶的重要据点。

明清时期,黄沙坪成为繁华的茶叶商贸中心,和江南坪、唐家观呈三足鼎立之势。最先来安化收购黑茶的晋商先在对面的乔口设庄,后将重心转向黄沙坪。此后陕、甘等地茶商相继前来办茶,鸦片战争后,鄂、赣、闽、粤茶商及省内商贩也蜂拥而至。黄沙坪古茶市不仅经营黑茶,还增开 " 红庄 ",经营红茶。最兴盛时,黄沙坪资江边有 13 个码头,其中 9 个茶码头。经黄沙坪集散的 10 多万箱红茶、2 万多包引茶、3 万多支千两茶,绝大多数是从这 9 个码头下河,通过资江这条黄金水道,进洞庭、入长江,分运到汉口和晋阳。镇上还有一家船行,专门从事搬运的工人成立脚帮,帮众多达 120 余人,很多人常年靠此营生。那时黄沙坪常住人口多达四五万人,一度有 " 小南京 " 之称。清光绪年间,陕西知县刘翊忠见此情形,特题《黄沙坪感茶事》:" 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 "。至民国,安化前后出现 417 家茶行,黄沙坪、乔口就有 69 家,其中晋陕商号有 18 家。

商贸如此频繁,也掺杂联姻之事。2020 年 9 月," 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道 " 采访团来到安化,当时 66 岁的张富元说他一直在找父亲。他是 " 聚兴顺 " 茶行掌柜的后人。当年山西郝姓茶商在安化开 " 聚兴顺 " 分号,其父任掌柜,专做安化黑茶生意。但他还不到半岁,父亲便返回山西,他只有通过两份仅存的书信和一个写着 " 聚兴顺记 " 的布制茶包袋表达思念。

山西太原县东蒲村人张紫宸,1893 年来到安化办茶,任玉通永茶行经理。他在安化生活了 53 年,直到 1946 年才离开。当时与黄沙坪女子蒋仙桃生有一子,名张文焕。张紫宸离开安化后音讯全无,据其孙张晋湘介绍,他曾听父亲说过,爷爷在太原老家还有个儿子。张紫宸来安化办茶还带了伙计,他离开后,茶庄交给伙计经营,后来蒋仙桃跟这名伙计结了婚。

张晋湘的父亲张文焕并未子承父业,而是在安化铸锅厂工作。反而张晋湘一直经商,生意做到泰国。这么多年过去,张晋湘和父亲找过爷爷无数次,始终没有回音。为了延续这份亲情,他在 2016 年注册了 " 玉通永 " 品牌,开了自己的茶行。

水路是茶叶外运的主要通道,但为了收购、运输茶叶方便,晋商还为安化茶马专道出资出力。在安化鹞子尖古道永锡桥头,40 多块古碑中,其中一块记录清代 44 家老茶庄捐款修桥,晋商是这次捐赠的主导者,天顺长、源远长、宝聚公、裕庆成等晋商茶号赫然在列。

一路向北,中俄万里茶道的前世今生 - 3

万里茶道的繁忙还带动沿途百业兴旺,一些偏远山村由此人烟稠密,贸易发达,比如安化洞市。1 里多长的青石板铺就的洞市老街上,聚集 80 多个姓氏,开设 100 多个铺面,茶庄、医药、豆腐、南北货、手工抄纸等应有尽有。那时兴起的帮会也多得惊人,有数十个,比如,路会和桥会,专管道路修缮,征募款项;还有灯会、关公会……洞市是古道上的中转商埠,马帮、排帮和脚帮人数众多,马帮以马运载茶叶至安化江南坪,排帮在麻溪河以竹筏送货物至安化边江,脚帮则靠力气吃饭。如今,洞市老街稍显沉寂,但医药、油豆腐、抄纸等行业还在持续。

一路向北,中俄万里茶道的前世今生 - 4

随着水路通商口岸的开放,中蒙间最大的茶叶贸易商号大盛魁黯然关张,万里茶道彻底衰落。在安化,这条茶路还在山水之间,见证着黑茶的又一次辉煌。

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 王砚 图 / 曾丽霞 金林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爆料微信关注:xxcbwx,24 小时报料热线 0731-85571188。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