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9日 27.8°C-29.1°C
澳元 : 人民币=4.86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2022-04-13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1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字数:4208,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台湾之战作为17世纪中荷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而其中的北线尾之战,也是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战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也有人认为此战不过是郑军依靠人数优势打的一场惨胜。在今日网络上,这场战役成为了争论17世纪中西方军事差距的重要依据,而在过往的讨论中,往往局限于单一史料的分析,产生了各种说法。本文就通过多方资料对比,梳理一下这场战斗。基本上,此战是明郑军队对荷兰人的一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这一战中,郑军其实并没有传统说法中那样巨大的人数优势。实际上,郑军此战的兵力大致在750上下,最多不超过一千。荷军则为240名火枪手。至于双方的战果问题,郑军损失不明,荷军方面,贝德尔上尉战死,一百一十名火绳枪手阵亡,其余均带伤。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2

▲郑成功画像

在以往,人们往往引用《被忽视的福摩萨》和《台湾外纪》两书的记载。前者提出的数据为:郑军四千人,荷军二百四十人。后者的郑军数据则更为详细:郑军铳手五百人带二百连环熕,刀牌手五百人,一共一千。但是,这两本书都有各自的问题。

《被忽视的福摩萨》是战后十余年出版的,其本身有浓厚的揆一自己主观情绪在其中,可信度有待商榷。而《台湾外纪》一书则纯粹是小说式的作品,其中记载的情况与《从征实录》等明郑方面一手史料严重不符,不足为信。

《从征实录》记载:“宣毅前镇官兵驻北线尾。夷长揆一城上见我北线尾官兵未备,遣战将拔鬼仔率鸟铳兵数百前来冲杀,被宣毅前镇督率向敌一鼓而歼。”《海上见闻录》一书的记载与《从征实录》相同。《从征实录》为郑成功户官杨英的日记整理,是当时的一手史料,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3

那么,与荷军交战的这宣毅前镇有多少士兵?这里可以参考《巴达维亚城日记》一书中,荷兰方面派人在郑军阅兵式上探得的情报,即“宣毅前镇陈泽750人…(省略部分为其他各镇兵)士兵各带仆从一人 ” 。由于仆从是不参与作战的,所以可以确定,宣毅前镇的上限为750人。而再考虑到,郑军是处于未备状态,其能否迅速全军动员起来参战,也是个问题。

再从两书后面记载的海战来看,陈泽与他的宣毅前镇还与侍卫镇陈广部,左虎协陈冲部与水师协同参加了对荷军战船的作战,《实录》记载的日期为初六日,《见闻录》则记为初四日。但从荷方记载来看,这两天都没有战事。

而《热兰遮城日志》《巴达维亚城日记》《被忽视的福摩萨》都记载,在北线尾陆战发生的同时海上荷军与郑军水师发生了战斗,与《从征实录》记载的初六日战斗和《海上见闻录》记载的初四日战斗过程相符合。所以笔者推测杨英在将其日记整理成《从征实录》时出现了差错。而《海上见闻录》虽然进行了一定更正,但同样弄错了时间。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4

由此可以推测北线尾上的宣毅前镇,并非满编,其有一部分分兵去了海上,而具体人数是多少,已经不得而知。不过呢,根据荷兰《巴达维亚城日记》的记载,在战斗中“敌军不断得到帆船经由鹿耳门的增援 ”,以及《热兰遮城日志》中提到的“敌方有三艘戎克船从前面下来 ”。可以大致推测出这增援就是这三艘戎克船,由于中方史料中没有其他镇的调兵记载,所以这三艘戎克船带来的援兵,有可能就是宣毅前镇调去参加海战的部队回援。而按照一艘戎克船载人数十来看,三艘戎克船载兵不会超过二百,总之北线尾之战,郑军的军力大致应该在750人上下,最多不会超过一千。

至于荷军的参战人数,这个各方史料记载相差不多,基本都是二百几十上下。这里则采用荷方官方资料《巴达维亚城日记》所记载的240人一说。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5

▲荷军士兵

讲完参战人数,再看看双方的武器装备问题。荷兰人的武器装备没有异议,即全员火绳枪手,装备为火绳枪+西洋剑的标准配置。除此之外,荷兰方面还有一艘装备有火炮的领航船和几艘戎克船跟随提供火力支援。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6

▲荷军帆船

而郑军的装备方面则较为复杂,欧阳泰先生的《1661决战热兰遮》一书中称北线尾之战中郑军投入了少量铁人兵,但这不大可信,毕竟参战的是陈泽的宣毅前镇,而非虎卫。

按照《热兰遮城日志》中记载的荷兰人目击的郑军情况来看,北线的郑军装备是“有又大又重的关刀,长矛,旌旗和弓箭,他们头上戴着闪亮光滑的头盔,身穿铁片做成的铁甲 ”,基本上就是标准的冷兵器配置。当然,《热兰遮城日志》和《巴达维亚城日记》还都提到,北线尾西南角处,郑军筑有一座胸墙,上面配备有几门巴斯炮(一种小型火炮),算是宣毅前镇的主要支援火力。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7

总结来说,北线尾的宣毅前镇为一支冷兵器部队,同时配备有数门轻型火炮作为火力支援。而荷兰方面则是一支纯火绳枪手部队+一艘装备了火炮的领航船。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作战过程。战斗发生在公元1661年5月1日,农历四月初三。由于明郑军队在北线尾沙洲西端登陆,使热兰遮市区有被袭击的危险。同时也为了打击郑军,荷兰方面决定派出贝德尔上尉带领部队前去突袭在北线尾沙洲登陆的郑军。(以上据《巴达维亚城日记》和《热兰遮城日记》),荷兰人的战争动机符合《从征实录》中所说的“夷长揆一城上见我北线尾官兵未备 ”。

传统的说法主要是按照《被忽视的福摩萨》一书的记载,荷军分成12排发起进攻,以三轮排枪射击郑军,郑军则以漫天箭雨还击,同时郑军分出七八百人向荷军后方抄袭。荷军在发现后方出现郑军后,很快崩溃。最后被郑军击败。贝德尔战死,荷军损失一百一十八名,其余人在领航船的舰炮掩护下逃离。

与之记载相似的是《台湾外纪》一书,即郑军正面以五百铳手用二百连环熕射击荷军,再以五百刀牌手迂回包抄。同样的,还有《1661决战热兰遮》一书中欧阳泰先生描述的,郑军埋伏说。不过上述三种说法都是后来的记述,如果查阅最初的第一手记载,会发现,事实与上述三种说法,大相径庭。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8

从《热兰遮城日志》的记载来看,“他们说,当他们接近敌人时,看到他们(指郑军)在那里造了一道胸墙,胸墙上架设数门小炮(或翻译为巴斯炮),从那里向我们射击 ”。从这里可以看出,首先朝荷军发起攻击的,是郑军方面的巴斯炮。而荷军甚至没有与正面与郑军发生任何交火,便发现还有大批的郑军从沙丘后方向荷军走来。

注意,原文的表述为“中国人从沙丘后方出来,向我们一直走过来 ”。其动词为走字,如果郑军是提前埋伏或者迂回包抄,必然是跑步冲锋式的进攻,而非走。而且,荷军在发现郑军后还有充足的时间, “贝德尔遂命令他的士兵要循序撤退,并要继续从后方射枪,他们就如此撤退了 ”。

这里可以看出,荷兰军队并没有立即陷入混乱,而是井然有序的向后撤退。而这里再根据荷方官方资料《巴达维亚城日记》的记载来看,“贝德尔上尉看见大批敌军在巴斯炮的掩护下,从砂丘后面攻过来。当即整兵退却,并命令不时从后方开炮 ”。可以看出这支郑军是在巴斯炮的火力掩护下,从沙丘后方走出的。由此可以推测沙丘大概在胸墙的两侧附近,否则便谈不上掩护一说。

当然现在已经无法得知沙丘的具体位置,但至少可以确认,郑军并非是通过迂回包抄战术从荷军后方杀出的,或者说,不是通过迂回包抄战术使荷军溃散的。因为在郑军杀出的时候,荷军仍然保持着秩序,并且在撤退中进行了反击。真正的溃败,发生在郑军开始冲锋的那一刻。

《热兰遮城日志》记载,“敌人看到我们撤退,就像狂人,很蛮勇的冲过来攻击我们,我们的队伍因此秩序顿失,乱成一团 ”。《巴达维亚城日记》记载“敌军见此(指见到荷军撤退),像发疯一样向我军猛扑,我军队伍大乱,纷纷溃散,贝德尔上尉拼命阻止,无人肯听 ”。

这相同的场景在日后的一场小规模遭遇战中又一次上演。有可能是郑军的战吼和光线在甲胄上的折射,击溃了荷兰人的心理防线,也有可能是巴斯炮的火力打乱了荷军的战线。总之,当郑军发起冲锋后,荷军的秩序失效了,引以为傲的文艺复兴式的欧洲军队纪律,荡然无存。在关刀的劈砍下,荷军四散奔逃。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9

而在贝德尔上尉被一刀砍死之后,胜负也就此分出。但是战斗并未结束,残存的荷军逃向海滩,在领航船的掩护下搭乘上小船逃回热兰遮城。尽管陆军表现相当糟糕,但是伴随支援的领航船的表现却相当的好。

《巴达维亚城日记》记载“在这场战斗中,领航船在西南角上下行驶,开炮打死了很多敌兵 ” 。而《热兰遮城日志》也说:“我们那艘领航船,留在我们军队被打败的那个角湾附近漂浮,继续用大炮猛烈射击敌人,我们看到敌人被一群一群打死倒地。”

至于领航船火炮的杀伤效果,笔者认为荷人的描述是夸大了,如果几门小炮就能杀伤大批郑军,那一开始郑军胸墙上的巴斯炮,岂不是可以射死大半荷军?况且从《从征实录》,《海上见闻录》等书来看,宣毅前镇在后来还参加了八月份防御荷兰海军突袭的作战,如果真的损失惨重,那陈泽怕不是就带着一堆仆从打仗了。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10

所以,从双方的第一手资料来看,整个北线尾的陆战都非常符合《从征实录》中所说的“督率向敌一鼓而歼 ”。可以说,北线尾之战绝对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而在陆战上,更是一边倒的屠杀。此战,郑军歼灭荷军上尉一人,士兵一百一十人,牢牢控制了北线尾这一重要的据点,日后在这里建起的炮台也死死握住了荷兰人的命脉。而对于荷兰人来说,他们损失了最有经验的一名军官和宝贵的一百一十名士兵,这对于本就处于兵力劣势的荷兰方面来说可以说是重大灾难。

同时,通过这一场战斗,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一番,来对比一下当时中西方的军事差距。单纯从步兵装备的角度来看,以宣毅前镇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军队无疑是落后的,他们被荷兰人描绘为中世纪的古老军队。但是,落后不能和弱挂钩。传统的弓箭仍然是优秀的武器,郑军的弓箭手在日后的战役中,用行动证明了他们不逊色于荷兰人的火枪手。而没有长矛方阵保护的火枪队伍,也显得脆弱不堪,往往郑军一个冲锋,便能摧枯拉朽地将荷人引以为傲的火枪队击溃。北线尾便是实证。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 11

微小的装备差距无法决定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军队的组织,纪律,士气以及指挥。从北线尾之战来看,在这些方面占据了优势的郑军,以堂堂之阵,从正面压垮了贝德尔那的火枪队。而东西方装备的差距,也并不难弥补。在17世纪,因明清高烈度战争而兴起的中国军事革命,使当时的中国军队有着不逊色于欧洲的枪炮,比如郑军那备受荷兰人称赞的炮队。

当然,宣毅前镇和贝德尔的火枪队都难以代表各自的文明。当时,欧亚大陆上比他们更优秀的军队比比皆是。不过,通过此战,也可以论证欧阳泰先生的观点:“17世纪,是一个并驾齐驱的时代。”

参考文献:

《从征实录》

《热兰遮城日志》

《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

《1661决战热兰遮》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