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9日 27.4°C-29.1°C
澳元 : 人民币=4.81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节律控制时代,应早诊早治守护心脑健康

2021-12-24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在我国的患者人数已突破1000万。房颤可导致卒中、心衰,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给患者生活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资源和社会的压力。

“中国房颤日”,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携手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启动“医路相伴”——2021中国房颤日疾病科普公益传播项目。本次活动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指出,房颤管理已进入“节律控制”时代,呼吁房颤患者应积极控制心脏节律,“同防共治”可能出现的心脑疾病。

房颤患者应警惕卒中发作,抗凝药物有效预防房颤相关卒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姚焰教授介绍,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生理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随着老龄化加剧,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快速增高,房颤位于这些疾病的“下游”,发病率随之上升。

马长生教授说,房颤患者心房内尤其是血流缓慢的心耳内生成血栓的风险显著升高,一旦这些血栓形成并脱落,随着血流进入脑部可引发脑血管栓塞导致卒中。因此,防止血栓形成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关键。

目前对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主要依靠“CHA2DS2-VASc”评分,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年龄≥75 岁这两项因素可成倍增加患者血栓风险,分别计2分。年龄>65 岁、高血压、心衰、糖尿病、女性和血管疾病(血管疾病是指心肌梗死、复合型主动脉斑块、严重冠心病以及外周动脉疾病)等也是血栓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别计1分。CHA2DS2-VASc评分最高9分,评分≥2 的男性和评分≥3 的女性为血栓栓塞高危人群,需口服抗凝药物。口服抗凝药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卒中风险。评分低于上述区间的患者需视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决定。患者在确诊房颤后,应与医生共同评估栓塞风险,制定抗凝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常规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这些药物并不能预防房颤导致的卒中。正在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在抗凝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警惕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

节律控制改善早期房颤患者预后

马长生教授介绍,房颤治疗现已进入“节律控制”时代,在充分抗凝、管理好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基础上,对于适合节律控制的患者,应积极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改善患者预后。当前节律控制手段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房颤导管消融:

1.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广泛,是目前我国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主要治疗手段。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节律,往往需要长期服用,副作用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为实现优化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合理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开始前,应详细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治疗开始后,需动态监测筛查药物相关副作用。

2. 微创导管射频消融

微创导管射频消融技术作为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穿刺,将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放置到心脏内,以射频的方式治疗心律失常,技术成熟且安全,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有效治疗和治愈的选择。

房颤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相对于抗心律失常药,导管消融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更高,可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如果房颤患者出现了胸闷、气喘、活动量降低、下肢水肿等心衰症状,且可能因房颤导致心衰时,也应积极接受射频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需定期做心电监测,了解有无复发。

马长生教授补充,过去的观点认为,对于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即降低房颤发作时的心率)和节律控制均可减轻房颤患者的症状,节律控制策略对疾病预后并无额外获益。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在兼顾抗凝及心血管合并疾病管理的同时,对房颤患者尽早进行节律控制可显著改善预后。以该研究为转折,房颤治疗从此进入早期节律控制时代。

因此,诊断一年以内的房颤,无论是否出现症状,是持续性房颤或是阵发性房颤,都应考虑节律控制,积极治疗。节律控制将使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获益。

房颤综合管理需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防治房颤需要呵护心血管健康,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多运动,控制体重等等,这几点也是控制“三高”的关键。一旦发现了“三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可能预防房颤复发,同时预防其他严重的心血管危险。

姚焰教授补充,当代中青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这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风险之一,预防心脏病就是预防房颤。因此,压力之下更要保证良好的睡眠状态。熬夜玩游戏、刷手机视频已成为很多人的不良习惯,他们需要尽早认识到睡眠不足的危害,调节正常作息,如果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困扰,更应尽早治疗。年轻人还有大量摄入“添加糖”食品的习惯,包括奶茶、各类零食等。这些添加糖食品带来良好口感的同时,也带来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应控制在最低的水平,最好不吃。

对于房颤或已有肥胖、心脏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时常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控制血压、血脂等基础性指标。在社区医院一个普通的心电图检查就可以查出房颤并评估其严重性,患者也可以使用“可穿戴设备”监控心跳,尽早查出隐藏的房颤,与医生讨论评估各类并发症风险。

节律控制时代,应早诊早治守护心脑健康 - 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