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7日 25.2°C-27.1°C
澳元 : 人民币=4.84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澄江这座古刹数任总督巡抚书匾题联,绝了!

2021-10-23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澄江这座古刹数任总督巡抚书匾题联,绝了! - 1

澄江立昌万松寺秘闻

在澄江市龙街街道立昌社区,有一座风光秀美、清幽苍翠的万松山,在万松山上,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古寺,名唤“万松寺”。沿抚仙湖西岸的环湖公路向北,可以看到万松寺介于明星碧云寺与禄充观音寺之间,自建成后,经历了多次大面积的修缮与扩建,如今,数百年过去了,对于当地人来说,万松寺不仅是一处文物古迹,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呢?

五村田产曾作香火田

万松寺坐落在澄江市西南方向的万松山上,背山面湖,四周松木苍翠。由城区环坝子向着西南绕湖而行,岔路口有上山的标志,盘旋蜿蜒的山路尽头,就是万松寺。寺门前有一块空地,左边是来寺的路,右边的高地上就是万松寺村,整座寺庙依山而建,站在寺门口可以看见碧波荡漾的抚仙湖,可谓是依山面水。寺后的万松山很小,从左到右看得到边缘,但山上的树木苍翠欲滴,异常繁盛,使整座寺庙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从远处看去,只有外门房檐上的走兽高高地露着,若不走到面前,很难发现这座古寺。

这样一座隐匿在青山绿树之中的古寺,按理说应该是一块清幽之地,但它曾经是香火极兴旺的寺院。在古代,凡是大的寺院几乎都有自己的香火田,万松寺也不例外。据《江川县志》(1956年前,立昌万松寺一带属江川县管辖)记载:“万松寺勋叛庄田五处,大、小石河、阿豆村、中矣尾、扯纳左等将此银已当官交与段道人(段泰利),此时当官缴价,给照注册。于康熙三十七年段道人羽化后,其徒侯正功、孙泰真佐持香火。各佃完输,民等各田业已取赎完粮,谁料侯正功贪婪无厌,前所给之遵照炳然可据,住持等欲将五村庄田仍来收租。查康熙二十二年前,督宪蔡(即云贵总督蔡毓荣)于江川县万松山盖一阳宫给已故道人段泰利居住,并买沐氏勋庄田产阿豆村、大、小石河、中矣文(中矣尾)、扯纳左五村田产施人常住,以作香火修备之用……光绪甲辰年十月内仍照古碑镌勒,以垂永久。”由此可见,当时寺院周边几个村子的田产都归万松寺所有,虽然后来遭遇多次变故,但到了光绪年间,寺院对这些土地依然有占有权。到了今天,虽然已经不存在香火田的说法,但万松寺的香火依然很旺。

澄江这座古刹数任总督巡抚书匾题联,绝了! - 2

万松寺一阳宫

蔡毓荣题联阚祯兆隐居

澄江文化人詹剑波向记者介绍,万松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建筑群,它经过多次营建与修缮,才成了如今占地3000平方米的万松寺。如今的万松寺整座寺庙有8个天井、54间房舍,由前殿、中殿、后殿、偏殿(护卫)和两厢组成。其中后殿部分为明朝所建,前殿部分则是康熙二十四年所建。《澄江县志》有记:“早在明代,已有人在万松山上结草为庵,至清康熙初年开始建寺,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由道士段泰利向外募捐集款,建成规模宏大的寺观——万松寺建筑群。”又有《新纂云南通志》记:“一阳宫,一名万松寺。清康熙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捐建。雍正《志》兵燹毁。光绪八年,举人侯增福、邑生黄世仁等重修。光绪《志》康熙间,段泰利悟道于此。”由此可见,万松寺大面积的扩建与修缮是在康熙二十四年,但其实早在明代就已经有了雏形。

但是万松寺到底是由段泰利募捐集资修建还是由总督蔡毓荣捐建的呢?詹剑波告诉记者,万松寺是由蔡毓荣下令修建的,当时段泰利在寺中修道,参与了寺庙的修缮与扩建。后人大多知道蔡毓荣是清康熙年间云贵总督,那么段泰利又是何许人也?《新纂云南通志》上有记:“段泰利,不知何处人,或云明末绥远将军蔡羡,预测天下将乱,隐居江川县一阳宫。风骨潇洒,喜与文士往来吟咏,别号学仙童子。”其实在当地,老百姓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段泰利其实是生活在江川一带的道士,并不是大将军。今天,历史的真伪与段泰利的真实身份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可以证明,段泰利确实为万松寺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6年前,万松寺一直是江川老幼皆知的风景名胜,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当时,凡到江川上任的县令及政教督查官员,都会到万松寺参观,凡到万松寺游览的人,都惬意而归。到万松寺游览过的人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文人名士。据了解,蔡毓荣曾在诗内留下了对联“开山因祝国,铸像共祈年”及匾额“国泰民安”。除此之外,还有总督高其倬、罗瑯玕、赵良栋,巡抚鄂尔泰、石文晟等名人都曾到访万松寺,并留下了笔墨。

清初云南书法大家、通海名士阚祯兆,在进京赶考的途中,被迫成了“云南王”吴三桂幕僚。吴三桂暴病身亡后,清王朝剿灭吴三桂的残兵,入云南搜捕其党羽,阚祯兆回滇后一直东躲西藏,在万松寺避难长达九年之久。在万松寺隐居期间,阚祯兆写下了多副朗朗上口、寓意深远的对联,包括“禹帝导江丹嶂豁,尘劳可许归莲座”“水半含虚淹日月,岩前落翠湿衣裳”“回首息机举世尘埃野马,放声长啸此形天地沙鸥”“松响全疑水,篆烟不伴云”等,其中“回首息机举世尘埃野马,放声长啸此形天地沙鸥”现在还保存于寺内观音殿。

澄江这座古刹数任总督巡抚书匾题联,绝了! - 3

寺院里桂花树枝繁叶茂

被毁的三百余尊铜像

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万松寺里还曾供奉过365尊塑像,其中4尊泥像,其余的均是铜铸。

在与万松寺守寺老人施汝为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这365尊塑像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康熙二十四年。万松寺后殿为明朝所修,但是前殿一阳宫的部分则是康熙年间所建。施汝为介绍,康熙二十四年建造前殿的时候,把后殿及其他地方也进行了大面积的修缮,这些塑像就是当时入寺的。其中的大佛、观音、弥勒等泥像是当时塑的,其余的铜佛像则是从江川孤山移来的,为的是祈求国泰民安,蔡毓荣在万松寺题的对联“开山因祝国,铸像共祈年”就是有力的证据。为什么是365尊呢?施汝为说,这是跟“世间万物皆圆”的说法吻合的,象征“圆满”之意。

在寺庙里供奉铜佛像是从大理国时期就开始的,可谓历史悠久。但在这座3000平方米的寺庙里,曾经供奉着如此数量的铜像,就算是在供奉铜像最繁盛的时期,应该也是少见的,可以想见,当初的万松寺该是多么壮观。更何况,在中国的各路教派中,各类佛、神仙虽然很多,但细数下来,有名有姓的不过一两百位。可是,万松寺却有365尊有名有姓的塑像,从玉皇大帝到土地山神,甚至一些没有进入神仙排位的历史人物也被请进万松寺,在高高的神龛上有了一席之地。

遗憾的是,360多尊铜像,在上世纪60年代被人推倒、打烂、熔掉。施汝为回忆道:“因为这里的佛像太多了,大大小小三百多尊,小的直接搬走毁掉,但是大的根本没法搬,所以就在寺里用大锤打碎,碎成一块一块的,再搬走毁掉。”万松寺村也有人说,村里的最后一个赵姓和尚当时悄悄藏了一尊小的铜像,但随着他的去世,就没人知道被他藏起来的铜像留在哪里了。

离开万松寺时,再次回望这座掩映在一片绿树之中的古寺,心中忍不住感慨,忍不住去想像铜像林立的震撼场面。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