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7日 27.3°C-30.2°C
澳元 : 人民币=4.84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用过12台苹果设备后,为什么我依旧会买单?

2021-09-15 来源: 36氪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了下苹果发布会的回放,说实话,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西方人对 13 这个数字比较忌讳,就像我们忌讳 4 这个数字一样。可是,这次没有叫 iPhone 12s,还是叫了 iPhone 13。

但是从升级和改变来看,这次的新 iPhone 其实叫 iPhone 12s 更为贴切。

很多人都说 13 香,确实,配置升了、价格降了,是香了。但也有人说,13 并不香,没有创新、没有惊喜、还是那样。

用过12台苹果设备后,为什么我依旧会买单? - 1

今天不聊那些具体配置,也不说那些难懂的参数和技术名词,就以我为例聊聊一个用户的需求。

先说结论,不管苹果香不香,我还是会买单。

首先,我是一个苹果重度用户,从 2011 年开始使用第一台 Macbook Pro 到今天,已经十年了。我已经习惯了它的系统、它的生态、它的操作体验。

毫不夸张的说,用过苹果的电脑系统或手机系统后,很难回到其他系统。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用过了 6 台 iPhone、3 台 Macbook Pro、2 台 iPad 和 1 块 Apple Watch,总计 12 台苹果设备。

我现在用的手机是 iPhone XR,2018 年买的,已经三年多了。如今用起来已经很吃力,响应速度慢、存储量不够、电池续航短。

如果说继续扛一两年我觉得问题不大,但是,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用过12台苹果设备后,为什么我依旧会买单? - 2

比如,我打开微信处理一些事情后回到后台,下次进去它就会重新启动微信,然后再加载一段时间。在外面扫个健康码,半天打不开且没反应。

再比如,因为常年的数据积累,我原本只有 64G 的容量已经明显不够,只能删掉一些不用的照片、视频以及一些不常用的 App。即便如此,内存报警还是阶段性出现。

把这些响应和等待的时间加起来,我一年能省下不少时间,把这些时间转化为我的单位时间价格,那早就超过一台 iPhone 最高配的价格了。

所以,必须换了。

其次,我对于苹果生态的设备已经实现了无缝连接,很多的数据会在不同设备间流转和协同。

比如,我会用 AirDrop 在电脑和手机间传送文件和图片,这比用微信文件助手效率高多了,而且无损。

再比如,我可以不带手机出去跑步或打球,所有运动数据会记录在 Apple Watch 上,回来后数据会自动和 iPhone 进行同步。

噢,对了!我的 Apple Watch 还是当年的第二代,现在第七代都已经出来了。虽然还能用,但续航明显不行了,所以,大概率我也会换新。

用过12台苹果设备后,为什么我依旧会买单? - 3

有人说,上面说的这些场景用 Android 手机也可以实现。

确实可以,但用户习惯一旦形成、体验一旦成为记忆,就很难改变。

我还有一台 Android 手机,是小米的。但是,我对它的使用频率不高,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处理其他微信的消息。

这台小米的购买时间要晚于 iPhone,但卡顿程度已经超过了 iPhone。Android 系统的弊端始终如此,越用越卡。

所以,需要一台性能更好的 iPhone 来提高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就成了我的实际需求。

这么看的话,其实苹果的产品更新一直在持续满足和我一样的这类用户需求。

可是,为什么用户会吐槽苹果再无创新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想了想。

用过12台苹果设备后,为什么我依旧会买单? - 4

这张图片是我在看苹果发布会的过程中截下来的,我觉得它比发布会的封面图更好看。

我不知道背景中的城市具体是哪里,但它给我带来了一种现实感。

对,就是现实感。

我发现如今大家对苹果的产品、尤其是 iPhone 有一种不太贴近现实的期望,希望每年的发布会都能看到一次大惊喜。

或许,这是当年乔帮主创造的「One more thing」后遗症。

现实是,那种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惊艳卓绝、无与伦比的创新不会再次发生了。

至少,在这个技术周期内不会再次发生了。

iPhone 确实重新定义了手机,这好比是智能手机的范式和框架。

就像杯子一定有杯口和杯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装下水。杯子能有很多种造型、颜色、款式,但它始终无法逃离这种范式和框架。

iPhone 也是如此,它就是智能手机的范式和框架,以至于其他所有智能手机都在 iPhone 定义的范式和框架内创新。

有时候,我们会把发明和创新混为一谈。

杯子是一种发明,高脚杯、玻璃杯、搪瓷杯、保温杯,这些是创新。

不用马拉的汽车是一种发明,四门汽车、两门跑车、SUV、双层巴士,这些是创新。

同理,iPhone 是一种发明,它重新发明了智能手机。以它为基础的各种品牌手机、硬件升级、软件升级,这些都是创新。

所以,准确说,苹果一直在创新,它只是停止了发明。

我们期待 iPhone 有创新,我们吐槽 iPhone 没有创新。可现实是,iPhone 一直在升级,但它脱离不了已经成型的这种范式和框架。

在《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当竞争处于同一个「价值网络」时,大家的创新都在同一个维度,比的是谁更好、更快、更具性价比。

可如果是在两个不同价值网络间的竞争,那就是多维度竞争,或者说降维竞争。

比如,智能手机对功能机的竞争,数码相机对胶片机的竞争。

我不知道下一个技术周期会有什么革命性的突破,但科技产品范式和框架的改变一定是技术驱动的。

从第一代 iPhone 发布到如今已经 14 年了,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过去十年的每一年,几乎都有声音在说苹果失去了创新能力。可从苹果产品的销量、公司股价、用户体验来看,它还是在增长的。

我们有期待是好的,但终究还是得回归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36氪经授权发布。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